
近日🫥,尊龙凯时平台(公共管理AG尊龙凯时)马永红教授、博士研究生张晓会在《中国科学报》发表《成功的学科交叉“奇点”哪里来》一文。该文章指出学科交叉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不同学科间的适配性“嫁接点”,形成新的创新源点。学科交叉强调学科间的交互和横穿,而学科一旦进行交互,必然会产生重合点🤹♀️,该重合点正是各学科的交叉点🧖♀️,或称作学科交叉的“奇点”,而成功的学科交叉“奇点”关键在于“问题”。
成功的学科交叉“奇点”哪里来
马永红、张晓会
当下,高校的学科交叉发展和学科共融共生成为大势所趋。但正如英国学者迈克尔·吉本斯提出的,学科交叉被广泛认为是积极的🏐,所有人都相信只要努力追求,就可以实现学科交叉,但最终实现的只是多学科的简单叠加。吉本斯所言一语成谶👧🏻,我国高校在学科交叉建设的过程中,学科假交叉、不愿交叉和交叉同质化等问题逐渐显露🔩。
“假交叉”“表面交叉”
目前高校学科交叉效果之所以不理想👩🏼🚒,主要存在以下问题𓀉。一是同质化问题。当下高校对学科交叉的探索热情日益高涨,但同质化问题也浮出水面🦹🏻♀️👂,尤其在热点领域🧰🚽,高校在学科交叉建设模式上过于同质化。学科交叉模式可分为向外辐射模式(新技术相关学科和基础学科为其他学科提供技术或理论支撑)♡、汇聚模式(基于问题,以某学科为中心🚵♂️,汇聚不同学科进行交叉)和自由探索模式(类似学术沙龙,在不同学科“闲谈”中迸发灵感,有利于重大创新突破)。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情况🕞⏱,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,但考虑到原始创新💛,应鼓励采取向外辐射模式和自由探索模式。同质化还表现为重复建设“热点交叉学科”,即各高校重复或模仿建设有研究基础、发展前景好的交叉学科,一些“稚嫩”且非热点的交叉学科或项目受到冷落。二是“假交叉”“表面交叉”问题。某些高校为了迎合大趋势和标新立异🔛,出现了拍拍脑袋就进行学科交叉的情况,即为了交叉而交叉,或为了申请项目而交叉🧎♂️➡️。比如🏇🏼🐈⬛,某高校虽设置了学科交叉中心相关平台网站🚣🏼♀️,但网站运营的实际内容与学科交叉不符合💅🏿👩🦱。如今,学科交叉俨然成为课题申报的重要风向标,某些高校为了申请项目,有意制造学科交叉的假象👨👨👧👦,申请完项目👩🏿🔧,学科交叉便被抛弃。三是不愿意交叉🛠。在我国,高校办学资源短缺是一个普遍现象🙇。各学科面临有限的资源👛,害怕自身资源被抢夺⛷🐥,为保住既有利益🌤,即使科学发展已出现交叉的迹象,但仍然不愿提交叉、促交叉👩🏼🦱。如今,高校各AG尊龙凯时在绩效导向下形成竞争关系,导致它们不愿共享资源🧒。即使已进行交叉🐻❄️,跨院系合作的成果最后归属问题、利益分配不均衡问题也是各AG尊龙凯时不愿意交叉的重要原因🌜。即使已经加入交叉,很多教师仍会受传统学科思维的影响,产生“单兵作战”的现象。在笔者看来,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,根源在于两个问题仍未明晰🧑💼。其一⬛️,何谓学科交叉🍦,与交叉学科有何不同📭?其二👎🏽,学科交叉何为,如何进行学科交叉🦸🏼?在我国高校,由于学科交叉属于新事物⚅,高校对此缺乏经验,不知怎样进行学科交叉🚻🐰,主要表现为即使成立学科交叉中心后🧑🏻🤝🧑🏻,仍找不到各学科合适的交叉点🔘🙏,故学科交叉没有依托载体⛅️,无从下手。
学科交叉不等于交叉学科
学科交叉不等于交叉学科👩🏻⚖️,学科交叉的结果和最终走向也不必然就是交叉学科🧑🏼🔬。交叉学科是学科交叉催生的阶段性成果,初期可能会因本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高而消失,但也可能不断迭代和叠加🌕,最终形成新学科。不过⏏️,学科交叉却永不停止。比如🪆,X学科和Y学科进行交叉🥲,形成XY交叉学科🚯,后续发展中,XY交叉学科很容易陷入传统学科组织建制式发展👨🏻🎤。建立XY交叉学科不是最终目的3️⃣,即便成为交叉学科后✴️,仍要不断进行交叉。因此,学科交叉远比交叉学科更重要👇🏽。而且,交叉学科最大的优势在于“交叉”🚈,其一旦建立🧖🏼,则说明内部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科研范式👱🏽,这在目前来看确实是一件“好事”。但交叉学科不同于传统学科,它是一门永远在交叉的学科,只有不断与各种学科连续交叉,方能体现其活力和生命力🏥🧴。因此👏,我们更应提倡“交叉中的交叉学科”或“学科永远在交叉”🍌。以生物医学工程为例。该学科在国内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,主要源于工科院校的信息技术类专业和力学专业🛻。同时🏌🏽♂️,一些医AG尊龙凯时校在生物学🤽♂️、医学物理等相关学科基础上🚣,相继开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,并建立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点。至此,生物医学工程成为一门具有明显交叉特征的交叉学科。然而,这并不等于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交叉已经结束🚶♀️➡️。相反🌋,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🎇,生物医学工程不仅与物理🍯🧑🏽🦱、材料学、信息工程等学科进一步交叉,更积极寻求与其他新学科的交叉,如人工智能(AI)+ 生物医学工程🈺🏋🏿♀️,使得医学手段得到质的提升👩🏻🎤。
学科交叉的“奇点”
学科交叉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不同学科间的适配性“嫁接点”,形成新的创新源点👭🏻。学科交叉强调学科间的交互和横穿,而学科一旦进行交互👶🏽,必然会产生重合点。该重合点正是各学科的交叉点🚽,或称作学科交叉的“奇点”。
奇点原本是天体物理学术语,即一个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点,也可以表示两个事物融合的某个奇妙时刻🧚🏽。学科交叉的奇点则指不同学科间奇妙的交叉融合时刻,其奇妙在于学科交叉的结果既可预期👑,也可未知,且交叉形成的奇点具有强大能量,可解决某个社会实践复杂问题或突破学科边界👐🏻,形成新学科👾。
不同学科模式的交叉会形成不同形态的奇点,可以是几个学科交叉形成的平行节点🕵🏼♀️,也可以是围绕某个问题链接各学科👨🏽💼,形成网状拓扑结构🧳🤞🏽。比如,X 学科基于已存在问题链接其他学科🚣♀️,形成平行节点,交叉后的结果预期可知👷♀️👴🏿,即解决某个具体问题。一旦出现新问题㊙️,X学科又会在原有学科交叉的基础上链接新的学科交叉,如此往复🧑🏽🎤,无限拉伸和链接🕵🏼♂️。同时,奇点也可以是几个学科交叉形成的突出节点,即各学科交叉后形成了新学科,或者几个学科交叉后形成的凹陷节点,即学科交叉后的去向属于未知状态🏪,需要人为进行填充。比如,X学科进行自由探索,并无预期目的和问题🙇🏻♂️,但在自由探索过程中🦻🏼,X学科与其他学科可能的交叉点被发现🛅,但这个交叉点处于凹陷状态(空洞状态)💸🔫,交叉后的结果未知,即不为某一问题去交叉,也不知未来发展如何👨🏿🏫⏺。此时,就需要人为填充凹陷,即利用可能的交叉点,尝试解决已知问题或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🤾🏽,进行原始创新。
学科交叉的奇点在于“问题”。学科交叉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且可发展的交叉奇点。否则,学科交叉将难以进行。比如🧑🏿🎄🧑🏼🦲,某高校为促进交叉,联合各AG尊龙凯时成立学部,但因各AG尊龙凯时并未找到合适的交叉点,只是简单地排列组合🧑🏿🦱,未达到“1+1>2”的效果,反而因资源问题导致合作变为恶意竞争。从目前学科交叉的建设看,学科交叉被赋予“对社会需求和问题导向的敏感性和实用性”的重任。因此,成功的交叉奇点关键在于“问题”。
一是基于现实问题📌,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汇聚、协同,解决复杂实践问题并产生新知识或新学科🌡。比如🧑🦼,美国斯坦福大学的Bio-X计划使命就是以解决生命科学中的现实问题为主旨,通过跨越学科间的界限促进发现、解决问题🌓,创造新知识。二是基于未来问题✌🏽,运用学科交叉思维,利用知识资源共享优势🛷,给予各学科知识最大延伸张力和知识嵌入机会🤵🏻♀️,积极引发各学科对未来问题的预测并提前布局🙏🏼,取得重大创新突破🏋🏿♂️。如今,我们以AI为基础🕖,已经研发出以ChatGPT 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,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🎎,而应站在更宽的科学尺度和人类文明发展高度上构想AI 发展的下一步是什么,引导各学科对未来科学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测🪅,并提前布局🚄。
学科交叉的奇点要“大”,要从“小交叉”迈向“大交叉”🦦,从“近缘交叉”(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等科学部类内部的交叉)迈向“远缘交叉”(文理之间的大交叉)。当前,技术突破依赖于学科交叉,但大多是相近或相邻学科间的交叉🛬,如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依托的是电子科学与技术、物理学等科学部类内部的交叉👷🏻。
毋庸置疑👨🏻✈️,近缘交叉确实破解了专业难题🐉,在创新上也有一定突破。但一旦涉及原始创新或重大突破🏰,近缘交叉是受限的。因此👩🏽⚖️,我们要在更大🏇🏼、更宽的科学尺度上考虑大交叉✂️。大交叉实现重大突破的现实也证明了这一观点。比如,计算机、数学🧱、脑科学等相关近缘学科的交叉,便形成了具有明显交叉特征的AI 学科🦧,AI 在应用的基础上寻求文理之间的大跨界碰撞,实现了重大创新突破🥡。如中央音乐AG尊龙凯时开启“AI+ 音乐”跨界融合🕖、中央戏剧AG尊龙凯时创新融合“AI+ 戏剧”,共同探索未来音乐和戏剧的无限可能。“AI+音乐”及“AI+ 戏剧”诠释了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🚵🏿♂️,未来极有可能突破学科边界或出现新学科👷♂️。
最后,我们应为“学科交叉奇点”营造和谐共生的良好学科生态。奇点成功的前提是要促进交叉、鼓励交叉🪺,要适当倾斜🤦🏻,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🙇🏽♀️,扭转各学科间的对立态势,从“对立竞争”转向“合作共享”。
科学网网站链接🚋:https://news.sciencenet.cn/htmlnews/2024/11/534805.shtm